8月3日, 记者方肇看到一篇有关他在东亚四强赛上与日本记者发生冲突的一篇报道,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因为毕竟打架不是件好事,方肇为了澄清事实,于是就写了一篇当时详细情况的一篇报道。
没想到在互连网上红的一塌糊涂。事情虽小,而且已逝去了,但是,为什么方肇的这次突发动作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会引来好评如潮?我想,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手是一个日本人的关系,也许在方肇事件的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去探讨……
与场内的和气一团相比,中日两国记者之间却发生了一些小摩擦,由于来采访东亚四强赛的两国记者都很多,而采访这一场比赛的记者总人数就在300人以上,这一数字甚至比球场看女足比赛的球迷还多。这样庞大的记者群让大田世界杯体育场的新闻中心不堪重负,新闻中心仅仅能够容纳80人就座写稿,而组委会提供的免费网络宽带线根,这让很多记者都不想进球场,而是为抢宽带线而呆在新闻中心。
即便这样,争端也难以避免,中国一家著名网站的记者就因此与一位日本记者发生冲突,那位日本人凶巴巴的样子激起了中国记者的愤慨,由于对方不懂英语,两人只能以各自国家的语言来激烈争辩。好在赛事组织者及时进行劝解,双方的嘴仗才没有升级。……
到了体育场,中国记者都争先恐后地进门,害怕有限的网线都被日本人占了,无法发稿。在一楼电梯间,日本记者都堵在门口,打算乘坐第一锅上去,抢得先手,见此情形,我准备放弃电梯,从楼梯跑上去,应该能够赶在日本人前面。然而,就在我穿过日本记者群走向楼梯时,一个小个子日本摄影记者恶狠狠地推了我一把,态度极为凶恶,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日语,嫌我挤着他了。弟兄们,你说这时候除了打丫的谁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一把掌扇过去,这小子立即就老实了。
中场休息时,从球场回到新闻中心,有同行告诉我,说一个中国记者为网线的事情被鬼子欺负了。这位同行正在上网,一个大块头的日本记者回来说:让开,这条线是我占的!争执中,日本人仗着身高体壮,猛拍了一下桌子。
闻听此言,中国记者均义愤填膺,我走到那位练过什么道的日本记者面前,问他:这根网线是你的吗?他点点头。我从他电脑里把线拔下来,扯掉线头,扔在地上,踩两脚,告诉他:这条线现在不是你的了!小子不服,今天就灭了你!日本记者被吓得半死,还嘴硬,不服气地骂骂咧咧,起一把椅子准备给他头敲碎腿打折肋巴扇打骨折,豁出去赔药钱也要修理老实他,被《体坛周报》的葛爱平死死抱住,当然人家也是为我好,怕我真的闯祸吃官司。
这时候大批中国记者涌过来,一边拉我,一边指责日本记者。《中国青年报》的肖赧大声质问他:新闻中心的网线是公共资源,你凭什么据为己有?你有什么权力霸占着不许别人用?将日本记者训斥得无言以对……
方老师不是一个喜欢打架的人,看上去,他很斯文;实际上,比看上去更斯文。从是新闻工作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打过架。之所以与那名日本记者发生冲突,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必然结果,他打出的是正义的拳头。在正义的威力下,那名日本记者屈服了,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记者都是那样蛮不讲理的,大多数日本记者是好的,这一点必须承认。
应该指出,方老师并不是武林高手或者体壮如牛,事后他透露说,他出手之前已经作好了如果对手是柔道黑带,自己被暴打的思想准备。打不打得过是一个问题,出不出手是另一个问题,身在国外,咱们不可以眼看着同胞被日本人欺负。方老师说。
笔者当时就在现场,不过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着方老师正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感觉就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就要上演。
你再看我一眼,我就收拾你。方老师慷慨激昂的声音在整个新闻中心回荡,那声音,让邪恶低头,让正义昂首。
有人说,中国人的血性正在消失。在方老师的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中国人的血性在燃烧,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像方老师一样威武不能屈,我们的国家早就超过日本了 ……
日本足球记者的傲慢和专横,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大该伴随着日本足球的崛起,大爷脾气自然就来了。在2000年黎巴嫩亚洲杯上,日本队就非常牛B地将亚洲贵族沙特队的外衣脱光了,而日本记者的傲慢专横也和他们国家队的水平一样,芝麻开花,本人早在贝鲁特就领教过了。
首先必须承认日本足球记者还都是很敬业的,有不少日本在比赛场边将手提电脑放在腿上,直接无线上网就传回去了。但大多数日本记者还是要去抢新闻中心那为数不多的几根网线,而且并不把其他几个国家的记者放在眼中,我至今很清楚地记得,在贝鲁特的亚洲杯新闻中心,就有其他几个国家的记者为了网线的问题和某位抢线的日本记者发生激烈口角,最后让步的却并不是牛B烘烘的日本记者。
我不想用民族沙文主义来诠释这件事,这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结也许并无太大的关系。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谁能容忍别人无端的欺侮?王侯将相,本就无种;更惶论新闻中心一根网线乎?……
为什么方肇老师的这次突发动作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会引来好评如潮?我想,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手是一个日本人的关系。在方肇事件的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去探讨……
老方是个东北人,东北人身上特有的乍乍乎乎、助人为乐和刚直性格在他身上同时具备。在日本无礼记者面前为同胞讨回公道,只反映了老方的一面。但是这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这件事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有没有辨别是非以及在是非面前是否敢于挺身而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以前只知道唐师曾赴战火纷飞的前线采访是社会责任感,最近知道白岩松在台湾报道海棠台风是社会责任感,但是一名体育记者,一名足球记者,要不要有社会责任感?这,可能是方肇事件应该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命题。
应该说,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的以足球记者为主体的体育记者圈中正在大量流失。现在流行的是,慢慢的变多的名牌大学新闻专业出身的所谓记者和编辑只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事实与新闻道德。更有甚者,有些记者花着公家的钱,坐飞机,又是出国又是旅游,却只会写新闻发布会式的臭了街的新闻。前不久荷兰世青赛结束后,一位摄影记者同行酒后发泄了对这一现象的不满。他说,这次我算是开了眼界了,可算是知道有些文字记者的稿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了。比如XXX(某记者姓名),每次写稿以前必先上网,连粘带贴,连编带抄,不上网根本就不会写稿。
我的一个在国际足联新闻部任职的记者朋友也曾在世青赛后发牢骚:我费了很大劲,约好克劳琛进行单独采访,但是当我们二人在酒店大堂刚刚坐下,身边立即凑上来几个中国记者,手里拿着笔和纸,表情很自然,就像是约好了要进行联合采访一样……
我还想起很多年前的1997年,我随中国队赴西亚采访十强赛,那时我还属于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没几年的新手。但是在西亚,我真正见识了一些所谓的老记是怎么工作的。把关系很铁的记者哥们的文章拷在自己的电脑里,然后只需把作者署名改为自己的,就OK了。
尤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一次便不知深浅不识好歹地问老记:X老师,那篇文章不是XXX写的吗,你怎么只改成你的名字就发到自家报社去了呢?不料X老师不怒反笑,用看怪物的眼神看我,说:你呀,太年轻了。干我们这行的,这都是惯例了,尤其是日报和晚报系统的,互相抄抄、资源共享是常有的事,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在国内,记者里面,去新闻发布会跑堂会领红包的人慢慢地多,去事件现场扑新闻的人越来越少,靠上网扒新闻的人慢慢的变多,靠深入生活采新闻的人慢慢地少。我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方肇老师,他似乎永远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战区特工的形象,身上挂满了不同的相机和镜头,就像贾志刚说的那样背着三十多斤摄影器材。好几次,看到他在采访对象面前边退边摄的样子,我都会想,也许老方是个拍电影的好手。
一个记者,只有先具备了踏踏实实采访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业务充满了责任感,然后才谈得上有没有社会责任感。而一个普遍现状却是,很多记者连前者都不具备,又遑论什么社会责任感?最近几年,社会上慢慢的变多的人习惯于把跑足球的记者简称为足记,但也有一些人喜欢把足球记者称为妓者。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扪心自问。
方肇不是民族英雄,他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也并非没有缺点和毛病;这一次的方肇事件或曰方肇精神,反映的也仅仅是中日两国记者之间的一次冲突,表现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这一事件的外延却无限广泛,它可以让中国的体育新闻工作者产生很多联想……
